發表文章

【漁通信:鬼頭刀特輯】被埋沒的英雄 鬼頭刀成為東海岸餐桌上的盛宴

圖片
鬼頭刀是台東新港的重要漁獲之一,捕捉的產量九成大多銷往歐美,近年更因推動FIP認證,更是讓魚價水漲船高。 說到成功漁港你會想到什麼? 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是每年十一月盛大的旗魚季以及鎮上獨特的傳統漁業文化-鏢旗魚,成功鎮對外打響出去的名號皆是以旗魚為主,反觀鬼頭刀作為成功漁港產值最高的經濟物種,卻很少受到關注,尤其對於身在西部及北部的都市人更是鮮少有人認識這種特別的生物. 近年來鬼頭刀在海鮮料理市場上越來越盛行,鬼頭刀的肉質適合多種料理方式,逐漸成為搶手的漁獲,除了外銷歐美市場以外,在台灣東部鬼頭刀重要產地的成功鎮上,也開始出現許多鬼頭刀專門料理的餐廳,成為東海岸觀光客必訪的美食景點。 早期是不備受重視的漁獲 其實鬼頭刀的食用歷史是從近二三十年才開始,早期因鬼頭刀產量較多,價錢低廉,且當時還沒開始外銷至國外,漁民並不以鬼頭刀為主要漁種,當地居民也因為價值不如旗魚、鮪魚等大型魚類,多不備受重視,通常除了自己食用外,就是拿來做為三不五時贈送給鄰居親戚好友的贈品。 由於產量太多,實在是吃不完,因此居民早期普遍是將鬼頭刀用蒜頭、辣椒、米酒等醃製過後曬成魚乾,再將魚乾稍微烤過之後冰存起來,想吃時拿出來配個酒或配飯吃即可。鬼頭刀魚乾除了可以直接吃以外,當地居民還會再將魚乾與豬肉一起滷,濃濃的滷肉香中帶著淡淡的魚乾香氣,比起一般滷肉味道又更豐富,這樣的料理方式不但非常下飯,也較容易保存,因此普遍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而這樣的吃法則是從綠島隨著移民傳進來的。   在新港漁市場附近時常可以看到攤販正在曬整隻的飛魚及鬼頭刀. 在當時成功鎮有許多來自綠島的移民,綠島居民習慣將鬼頭刀作成魚乾,再與豬肉一起製成滷肉,如此一來,即使冬天海況不佳無法出海時,仍有魚肉可以吃,成為東海岸漁村家庭的家常料理。 另外當時還有一個常見的鬼頭刀料理─魚丸,最早以前是以旗魚肉為魚丸的主要材料,但旗魚肉口感比較硬,在當時因為鬼頭刀產量太多,於是丸昌魚行老闆娘彭馨平的爸爸(當時的老闆)嘗試將剩餘的鬼頭刀魚肉加入魚漿,就發現綜合新材料之後,不用加太多地瓜粉,口感變得很軟嫩更好吃。目前在成功鎮上可以吃到結合鬼頭刀及旗魚肉的魚丸,同時也有全部使用鬼頭刀魚肉所製成的飛虎魚丸,口感比一般魚丸軟嫩,更加鮮甜美味。 彭老闆每天清晨將前一晚用旗魚肉及鬼頭刀魚肉打好的...

【漁市場報報】春季漁獲紀錄

圖片
春天是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時期,當然也是海洋生物繁盛的時期,老漁民口中所說的【春天各母】就是觀察到很多洄游魚類在春天會靠近岸邊,而且都大肚子準備繁演下一代。 因此,春天的漁市場相當熱鬧,拍賣的魚種多,數量也多。 來認識黑潮帶來的禮物 - 春天篇 俗稱黑潮三流寇的煙仔虎,近年來鮮度保存佳可提高價位   齒鰆,冬季肥滿度最高的煙仔虎,春天後也逐漸減少 俗稱拉侖的雙帶鰺,也是海邊人的家常料理。 現流的釣仔魚,是小型釣船的漁獲 另外像鯖魚春天是很重要的繁殖期,我們還是需要讓鯖魚媽媽能生完下一代再被食用,這樣海洋洄游魚類才能生生不息。

【鯨豚大小事】海洋中的潛水高手

圖片
你知道鯨豚最久可以潛到,憋氣時間可以長到嗎? 牠們跟我們人類一樣都需要呼吸,但是是什麼秘訣讓牠們可以憋氣憋這麼久呢?    說到憋氣,就不得不提到鯨豚的身體裡具有一種很特殊的蛋白質,那就是肌紅蛋白!       鯨豚的肌肉都含有高量的肌紅蛋白,因此鯨豚的肌肉組織相較於一般的哺乳類的肌肉組織,顏色會更為暗紅。像這樣特殊的蛋白質能幫助他們儲存氧氣,讓鯨豚即使在下潛時間(憋氣時間)很長的狀況,仍能保有足夠穩定的氧氣供應身體的代謝,而這種特殊的蛋白質,就是讓鯨豚成為憋氣能力者的秘密。    因為鯨豚品種和生活習性的不同,肌紅蛋白的含量當然就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需要能長時間下潛的抹香鯨,他們肌肉組織內的肌紅蛋白含量就相對其他海豚來的高喔!    過去林務局曾經委託了國立嘉義大學協助開發鯨豚肉辨識試紙,這個試紙的偵測目標就是肌紅蛋白,目前廣泛使用在查緝非法販賣鯨豚肉的賣家,並成功阻止來源不明的鯨豚肉進入人民的口中。    在此也呼籲大家,多數鯨豚肉含有高量的多氯聯苯及重金屬殘留,切勿抱持著嘗鮮或是進補身體的心理去嘗試鯨豚肉,否則對健康其實反而是得不償失的喔!    關於鯨豚試紙的相關新聞:  https://goo.gl/o3gtF3    撰文/ 哥爾D    🙌 「山海之間,與鯨相遇」永續海洋特展  🙌 展覽倒數剩下不到一個月囉!! 時間:7/1 (六)~12/10 (日) 地點:成功海洋環境教室特展間 費用:免費入場

【活動快訊】台六線上的人魚故事

圖片
🎉 恭喜  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獲得綠獎! 🎉 中華鯨豚協會經營的  成功海洋環境教室  在台東成功鎮已經耕耘多年,致力於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在這個靠海的小鎮裡,擁有東部最大的漁港,蘊含豐富的海洋資源及海洋文化,經過這裡的遊客大多都會選擇停留吃上一桌新鮮美味的海鮮料理,然而近幾年,海洋不斷傳出枯竭的警訊… 這次「台六線上的人魚故事」計畫,我們將會串連在地,紀錄這些海洋故事,藉由共創故事來引發民眾對海洋保育的行動,也期望可以透過與在地漁民、海鮮業者溝通,並向前來的消費者推廣「永續海鮮」概念。 我們希望透過了解現況後,推廣尊重海洋的食用海鮮文化,由在地與消費者的角色一同來愛護海洋! 今年我們得以透過企業的力量,讓永續海洋的概念更加擴散! 未來我們也將不定期貼出相關故事與活動消息,請隨時關注我們喔!

【東海岸海上調查日誌 No.3】鯨豚的身上的痕跡,是人為還是大自然所為呢?

圖片
上次我們提到身上有特殊花紋的瑞氏海豚「拉鍊」,可能是漁業活動所致,在牠身上留下了不自然的刮痕... 除了拉鍊外,我們在海上做鯨豚調查時,也曾經目擊到其他野外的鯨豚身上有不自然的傷口,例如這隻熱帶班海豚,從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牠的背鰭完全被削掉,雖然缺少了背鰭,但就我們在當天跟隨這個群體的觀察,並沒有影響牠的日常行為,仍然可以像其他正常的海豚一樣行動.而另外還有這隻花紋海豚,同樣也是背鰭有缺陷,行為上看起來也並無太大的影響,我們甚至還目擊到牠身邊帶著一隻幼豚. 熱帶斑海豚群中有一隻海豚疑似因外傷而少了背鰭。 我們無法確切判斷是甚麼原因造成這些傷口,只能大約推斷,但就我們以往在處理鯨豚擱淺的案例中發現,有很多造成鯨豚外傷的可能原因,有些來自於自然界,像是鯊魚或是達摩鯊、甚至是同伴之間的咬痕,也有來自於人為的部分,例如漁網纏繞、或是被船隻的螺旋槳及海上漂流的人造廢棄物所傷,這些傷口嚴重可能直接造成鯨豚死亡,輕微的則影響鯨豚身體健康、泳速以及覓食行為,最後間接造成鯨豚擱淺死亡。 花紋海豚母子對,左邊的媽媽背鰭有不規則的切口,右邊緊跟著的是牠的寶寶。 大自然的傷害我們無法阻擋,但人為的影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這些傷害不只在鯨豚身上發生,還有許多如海龜、魟魚等海洋生物都遭受其害,這幾個案例只是我們剛好有機會目擊到,而且都有幸運存活下來,然而,有多少被扼殺的生命是我們所看不見的 ? 還有多少海洋生物的傷害正在海面下發生呢 ?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改變,對海洋生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不需要特地去參與淨灘或是淨海,我們可以選擇對環境及鯨豚友善的漁業方式所捕撈的漁貨,從消費端去有意識地作選擇,或是在每一次的消費中,自行攜帶環保袋與餐具,漸漸減少每一天所產生的垃圾量,留給鯨豚及其他海洋生物一條生路,下次在消費購物或是挑選海鮮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吧 !

【鯨豚大小事】每天都吃重鹹?!

圖片
你是否曾經好奇過生活在鹹度超高的海裡的鯨豚,是如何不被海水鹹死的嗎 ? 還是牠們天生就愛吃重鹹呢 ? 目前世界上的科學家仍尚未完全了解鯨豚這些海洋哺乳類是如何避免自己在高鹽的環境下脫水,但經由一些科學研究目前做出了以下幾點的推測 : 海豚的咽喉周圍具有強而有力的肌肉群,能阻止水分流入,並可以避免在吞嚥時飲入多餘的海水。而他們水分的攝取主要是由食物來源提供,包括魚、蝦、花枝、章魚,或是其他小型海洋哺乳類等。 除此之外,海豚的味覺在演化的過程中,讓苦味甜味鮮味等味覺受器逐漸退化甚至消失,但卻保留了鹹味的味覺受器,這樣的結果可能表示海豚為了避面攝入過多過鹹的水分或食物,故仍保有可偵測鹹味的味覺功能受器。但失去大部分味覺的海豚們是如何了解食物的狀況和鮮度呢?由於海豚嘴巴內的觸覺仍相當敏感,可以藉由食物進入口中後的觸感,以及足夠能判定食物種類的視力,作為他們選擇每天吃什麼的主要依據。 雖然鯨豚經由長年的演化後,已經保有能避免攝入海水 ( 高鹽 ) 的能力,但總是會有不小心喝到海水的時候嘛 … 如果不小心發生這種意外,此時鯨豚身體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就發揮他的功用了,那個重要的器官就是腎臟! 鯨豚的腎臟外型像葡萄一樣成串樣,由個別具有過濾功能的小顆腎臟聚集而成,與大多數的陸生哺乳類不同。這樣特別的獨立作業方式,除了可以幫助海豚有效率的重吸收水分,並排除多餘鹽分外,亦確保了如果他們出現有任何一顆小腎臟生病,想要請病假無法繼續工作下去的情況,其他剩下的小腎臟依然可以完成這項艱鉅的工作,確保能維持身體水分及離子的平衡。 除此之外,當海豚體內水分減少時,也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可以減少換氣頻率作為減少水分散失的方法。而說到換氣頻率,就不得不提到鯨豚的身體裡具有一種很特殊的蛋白質,那就是肌紅蛋白! 鯨豚的肌肉都含有高量的肌紅蛋白,因此鯨豚的肌肉組織相較於一般的哺乳類的肌肉組織,顏色會更為暗紅。像這樣特殊的蛋白質能幫助他們儲存氧氣,讓鯨豚即使在下潛時間 ( 憋氣時間 ) 很長的狀況,仍能保有足夠穩定的氧氣供應身體的代謝,而這種特殊的蛋白質,就是讓鯨豚成為憋氣能力者的秘密。因為鯨豚品種和生活習性的不同,肌紅蛋白的含量當然就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需要能長時間下潛的抹香鯨,他們肌肉組織內的肌紅蛋白含量就相...

【東海岸海上調查日誌 No.2】花紋海豚之有疤的男人最帥!

圖片
你的身上是否有過大大小小的傷疤? 或許是一個意外造成的,又或許是一次冒險紀念物,這個疤痕可以讓你娓娓道來一段故事。 瑞氏海豚也和我們一樣,可以從牠們身上的刮痕看出許多故事,而且可是比我們要多很多呢!   花紋海豚母子對,左邊皮膚黑亮光滑的就是小寶寶。 瑞氏海豚,也就是俗稱的花紋海豚,最特別的特徵就是身上隨著歲月增加的刮痕了!從剛出生全身黑麻麻又很光滑,到年長後身體被刮的花白花白的,這些改變讓我們可以大概推測牠們的年紀,也因為這個特徵,讓鯨豚調查人員能夠方便以背鰭照片來進行個體辨識,去年我們在海上遇到東海岸的常客 - 花紋海豚「來」( https://goo.gl/P6glMD )時,發現同一群花紋海豚裡,另外還有一隻海豚身上的刮痕非常特別,也是屢見的老朋友,被船長取了個特別的名字「拉鍊」,因為背部前方有像拉鍊一樣環圈的花紋,相當醒目。 2016 的拉鍊,身上有一圈圈的刮痕,牠的經歷及生存現況令人堪憂。 一般花紋海豚身上的刮痕,大部份是與同伴打架玩耍,多為一條條彎曲的齒痕,或是牠們的獵物頭足類所留下的圓形吸盤刮痕,但像「拉鍊」這樣一條條圍繞著整個頭部的刮痕,我們判斷牠或許是曾經中過漁網,被漁網套住頭部,掙扎逃脫後留下一圈一圈環繞身體的刮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海豚都像拉鍊一樣幸運,在台灣每年有將近 2-3 千隻鯨豚因意外混獲而溺死在刺網上,其中東部又以花紋海豚中網的比例最高 ; 這樣嚴重的漁業衝突,需要有更積極的保育管理措施。 每每看著一張張的鯨豚照片,不禁都會從牠們身上獨特的生命故事疤痕,試圖去了解牠們在海洋中的種種經歷,有與自然的互動,也有來自於人為 ; 我們人類活動對於海洋生物所造成的影響,都直接印記在這些野外鯨豚們的身上。透過海上調查,我們可以更認識野外的鯨豚,也更了解牠們在野外生存所碰到的危機,是鯨豚保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 看完了這麼多,想了解更多海上鯨豚調查的故事嗎? 🙌 【與海豚的約定】紀錄片放映與座談 🙌 時間:12/10(日)上午10點至12點 地點:土銀展示館3樓簡報室 費用:活動免費,但需購票入館 (每張 30元) 報名網址:  https://goo.gl/AiHzEU 活動頁面:  https://goo.gl/5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