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通信:鬼頭刀特輯】被埋沒的英雄 鬼頭刀成為東海岸餐桌上的盛宴

鬼頭刀是台東新港的重要漁獲之一,捕捉的產量九成大多銷往歐美,近年更因推動FIP認證,更是讓魚價水漲船高。 說到成功漁港你會想到什麼? 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是每年十一月盛大的旗魚季以及鎮上獨特的傳統漁業文化-鏢旗魚,成功鎮對外打響出去的名號皆是以旗魚為主,反觀鬼頭刀作為成功漁港產值最高的經濟物種,卻很少受到關注,尤其對於身在西部及北部的都市人更是鮮少有人認識這種特別的生物. 近年來鬼頭刀在海鮮料理市場上越來越盛行,鬼頭刀的肉質適合多種料理方式,逐漸成為搶手的漁獲,除了外銷歐美市場以外,在台灣東部鬼頭刀重要產地的成功鎮上,也開始出現許多鬼頭刀專門料理的餐廳,成為東海岸觀光客必訪的美食景點。 早期是不備受重視的漁獲 其實鬼頭刀的食用歷史是從近二三十年才開始,早期因鬼頭刀產量較多,價錢低廉,且當時還沒開始外銷至國外,漁民並不以鬼頭刀為主要漁種,當地居民也因為價值不如旗魚、鮪魚等大型魚類,多不備受重視,通常除了自己食用外,就是拿來做為三不五時贈送給鄰居親戚好友的贈品。 由於產量太多,實在是吃不完,因此居民早期普遍是將鬼頭刀用蒜頭、辣椒、米酒等醃製過後曬成魚乾,再將魚乾稍微烤過之後冰存起來,想吃時拿出來配個酒或配飯吃即可。鬼頭刀魚乾除了可以直接吃以外,當地居民還會再將魚乾與豬肉一起滷,濃濃的滷肉香中帶著淡淡的魚乾香氣,比起一般滷肉味道又更豐富,這樣的料理方式不但非常下飯,也較容易保存,因此普遍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而這樣的吃法則是從綠島隨著移民傳進來的。 在新港漁市場附近時常可以看到攤販正在曬整隻的飛魚及鬼頭刀. 在當時成功鎮有許多來自綠島的移民,綠島居民習慣將鬼頭刀作成魚乾,再與豬肉一起製成滷肉,如此一來,即使冬天海況不佳無法出海時,仍有魚肉可以吃,成為東海岸漁村家庭的家常料理。 另外當時還有一個常見的鬼頭刀料理─魚丸,最早以前是以旗魚肉為魚丸的主要材料,但旗魚肉口感比較硬,在當時因為鬼頭刀產量太多,於是丸昌魚行老闆娘彭馨平的爸爸(當時的老闆)嘗試將剩餘的鬼頭刀魚肉加入魚漿,就發現綜合新材料之後,不用加太多地瓜粉,口感變得很軟嫩更好吃。目前在成功鎮上可以吃到結合鬼頭刀及旗魚肉的魚丸,同時也有全部使用鬼頭刀魚肉所製成的飛虎魚丸,口感比一般魚丸軟嫩,更加鮮甜美味。 彭老闆每天清晨將前一晚用旗魚肉及鬼頭刀魚肉打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