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通信:鬼頭刀特輯-該吃還是不該吃? 邁向永續漁業的鬼頭刀】
前兩篇我們介紹了鬼頭刀在東海岸美食界的崛起,以及鬼頭刀是怎麼從大海來到餐桌,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已經看得口水直流了吧 ! 但是你知道嗎 ? 鬼頭刀在台灣海鮮選擇指南裡面,卻是被歸為「斟酌食用」的等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我們該吃不該吃呢 ? 海鮮指南是什麼 ? 翻開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清楚可以看到台灣常見海鮮的分級與說明。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所編製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將台灣常見的海鮮分為三種等級,分別為「建議食用」 ( 綠燈 ) 、「斟酌食用」 ( 黃燈 ) 、「避免食用」 ( 紅燈 ) ,並將分級的原因列出,包含海鮮種類的生態棲位 、 捕捉漁法 、及漁業管理現況 ,供大家在參考食用海鮮分級的同時,也能了解如何判斷永續海鮮與否的概念。翻開 2018 年最新版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卻可以看到我們前兩篇的主角 ─ 鬼頭刀列在「斟酌食用」的黃燈區中,或許你會感到很驚訝,但仔細一看分級說明,主要原因來自於「捕撈的漁業管理未完善,需求增多會帶來問題」與「屬於食物鏈高層生物,數量較少」。 鬼頭刀捕捉飛魚等小型魚類與魷魚為食,雖然屬於海洋生態系中的掠食者,但比起其他食物鏈頂端的像是旗魚、鮪魚 … 等,鬼頭刀的生命週期相較較短,平均壽命大約四年,而且成長速度相當快,一年就可以達到性成熟準備開始繁殖,因此漁業適量捕捉的影響對於鬼頭刀來說比其他長壽命的大型魚類較小,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來自於海洋中漁獲資源與捕捉數量的平衡。 為什麼是「斟酌食用」 ? 鬼頭刀在台灣東部地區幾乎佔總漁獲量的一半,是極為重要的主要經濟魚種,早期未受到國內市場的青睞,主要以外銷為主,而近年來因能穩定進軍歐盟市場而身價水漲船高。但除了享受這黑潮贈來的漁獲大禮外,之前卻沒有完整的資源監測與漁獲量管制措施 ; 也就是說,我們並不瞭解目前鬼頭刀在海洋中的數量與資源現況,同時也沒有妥當管理所捕捉的鬼頭刀數量。當海洋中的生物資源減少,但需求卻逐年增加時,到底捕捉多少的量是極限,才能確保鬼頭刀資源的永續 ? 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答案,也就是為什麼鬼頭刀會被歸類在「斟酌食用」的黃燈區中,提醒人們還有努力的空間。 黃燈轉綠燈 ? 為了改善過往漁業管理不善的情況,同時期望進入歐美國家注重生態永續的漁產品市場,穩定外銷與漁價,台東新港區漁會與自主...